Linux常用工具使用手册——fping和iostat

    xiaoxiao2023-10-07  147

    1 fping的命令和常用参数详解

    Usage: fping [options] [targets...] 用法:fping [选项] [ping的目标] -a show targets that are alive 显示可ping通的目标 -A show targets by address 将目标以ip地址的形式显示 -b n amount of ping data to send, in bytes (default 56) ping 数据包的大小。(默认为56) -B f set exponential backoff factor to f 设置指数反馈因子到f 【这个不懂,求指教~】 -c n count of pings to send to each target (default 1) ping每个目标的次数 (默认为1) -C n same as -c, report results in verbose format 同-c, 返回的结果为冗长格式 -e show elapsed time on return packets 显示返回数据包所费时间 -f file read list of targets from a file ( - means stdin) (only if no -g specified) 从文件获取目标列表( - 表示从标准输入)(不能与 -g 同时使用) -g generate target list (only if no -f specified) 生成目标列表(不能与 -f 同时使用) (specify the start and end IP in the target list, or supply a IP netmask) (ex. fping -g 192.168.1.0 192.168.1.255 or fping -g 192.168.1.0/24) (可指定目标的开始和结束IP, 或者提供ip的子网掩码) (例:fping -g 192.168.1.0 192.168.1.255 或 fping -g 192.168.1.0/24) -H n Set the IP TTL value (Time To Live hops) 设置ip的TTL值 (生存时间) -i n interval between sending ping packets (in millisec) (default 25) ping包之间的间隔(单位:毫秒)(默认25) -l loop sending pings forever 循环发送ping -m ping multiple interfaces on target host ping目标主机的多个网口 -n show targets by name (-d is equivalent) 将目标以主机名或域名显示(等价于 -d ) -p n interval between ping packets to one target (in millisec) 对同一个目标的ping包间隔(毫秒) (in looping and counting modes, default 1000) (在循环和统计模式中,默认为1000) -q quiet (don't show per-target/per-ping results) 安静模式(不显示每个目标或每个ping的结果) -Q n same as -q, but show summary every n seconds 同-q, 但是每n秒显示信息概要 -r n number of retries (default 3) 当ping失败时,最大重试次数(默认为3次) -s print final stats 打印最后的统计数据 -I if bind to a particular interface 绑定到特定的网卡 -S addr set source address 设置源ip地址 -t n individual target initial timeout (in millisec) (default 500) 单个目标的超时时间(毫秒)(默认500) -T n ignored (for compatibility with fping 2.4) 请忽略(为兼容fping 2.4) -u show targets that are unreachable 显示不可到达的目标 -O n set the type of service (tos) flag on the ICMP packets 在icmp包中设置tos(服务类型) -v show version 显示版本号 targets list of targets to check (if no -f specified) 需要ping的目标列表(不能和 -f 同时使用) -h show this page 显示本帮助页

    2 iostat监控I/O子系统

    iostat是I/O statistics(输入/输出统计)的缩写,用来动态监视系统的磁盘操作活动。通过iostat方便查看CPU、网卡、tty设备、磁盘、CD-ROM 等等设备的活动情况, 负载信息。

    2.1 iostat命令格式

    iostat[参数][时间][次数]

    2.2 iostat命令参数

    -C 显示CPU使用情况-d 显示磁盘使用情况-k 以 KB 为单位显示-m 以 M 为单位显示-N 显示磁盘阵列(LVM) 信息-n 显示NFS 使用情况-p[磁盘] 显示磁盘和分区的情况-t 显示终端和CPU的信息-x 显示详细信息-V 显示版本信息

    2.3. iostat工具实例

    实例1:显示所有设备负载情况

    /root$iostat Linux 2.6.32-279.el6.x86_64 (colin) 07/16/2014 _x86_64_ (4 CPU)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10.81 0.00 14.11 0.18 0.00 74.90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sda 1.95 1.48 70.88 9145160 437100644 dm-0 3.08 0.55 24.34 3392770 150087080 dm-1 5.83 0.93 46.49 5714522 286724168 dm-2 0.01 0.00 0.05 23930 289288

    cpu属性值说明:

    %user:CPU处在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nice:CPU处在带NICE值的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system:CPU处在系统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iowait:CPU等待输入输出完成时间的百分比。%steal:管理程序维护另一个虚拟处理器时,虚拟CPU的无意识等待时间百分比。%idle:CPU空闲时间百分比。

    注:如果%iowait的值过高,表示硬盘存在I/O瓶颈,%idle值高,表示CPU较空闲,如果%idle值高但系统响应慢时,有可能是CPU等待分配内存,此时应加大内存容量。%idle值如果持续低于10,那么系统的CPU处理能力相对较低,表明系统中最需要解决的资源是CPU。

    disk属性值说明: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rmerge/s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wmerge/s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rio/s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wio/s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rsect/s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wsect/s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avgrq-sz: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avgqu-sz: 平均I/O队列长度。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即被io消耗的cpu百分比

    备注: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I/O 队列太长,io响应太慢,则需要进行必要优化。如果avgqu-sz比较大,也表示有当量io在等待。

    实例2:定时显示所有信息

    /root$iostat 2 3 Linux 2.6.32-279.el6.x86_64 (colin) 07/16/2014 _x86_64_ (4 CPU)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10.81 0.00 14.11 0.18 0.00 74.90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sda 1.95 1.48 70.88 9145160 437106156 dm-0 3.08 0.55 24.34 3392770 150088376 dm-1 5.83 0.93 46.49 5714522 286728384 dm-2 0.01 0.00 0.05 23930 289288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2.62 0.00 19.67 0.26 0.00 57.46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sda 2.50 0.00 28.00 0 56 dm-0 0.00 0.00 0.00 0 0 dm-1 3.50 0.00 28.00 0 56 dm-2 0.00 0.00 0.00 0 0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2.69 0.00 19.62 0.00 0.00 57.69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sda 0.00 0.00 0.00 0 0 dm-0 0.00 0.00 0.00 0 0 dm-1 0.00 0.00 0.00 0 0 dm-2 0.00 0.00 0.00 0 0

    说明:每隔 2秒刷新显示,且显示3次

    实例3:查看TPS和吞吐量

    /root$iostat -d -k 1 1 Linux 2.6.32-279.el6.x86_64 (colin) 07/16/2014 _x86_64_ (4 CPU) Device: tps kB_read/s kB_wrtn/s kB_read kB_wrtn sda 1.95 0.74 35.44 4572712 218559410 dm-0 3.08 0.28 12.17 1696513 75045968 dm-1 5.83 0.46 23.25 2857265 143368744 dm-2 0.01 0.00 0.02 11965 144644 tps:该设备每秒的传输次数(Indicate the number of transfers per second that were issued to the device.)。“一次传输”意思是“一次I/O请求”。多个逻辑请求可能会被合并为“一次I/O请求”。“一次传输”请求的大小是未知的。kB_read/s:每秒从设备(drive expressed)读取的数据量;kB_wrtn/s:每秒向设备(drive expressed)写入的数据量;kB_read:读取的总数据量;kB_wrtn:写入的总数量数据量;

    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磁盘sda以及它的各个分区的统计数据,当时统计的磁盘总TPS是1.95,下面是各个分区的TPS。(因为是瞬间值,所以总TPS并不严格等于各个分区TPS的总和)

    实例4:查看设备使用率(%util)和响应时间(await)

    /root$iostat -d -x -k 1 1 Linux 2.6.32-279.el6.x86_64 (colin) 07/16/2014 _x86_64_ (4 CPU)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kB/s wk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2 7.25 0.04 1.90 0.74 35.47 37.15 0.04 19.13 5.58 1.09 dm-0 0.00 0.00 0.04 3.05 0.28 12.18 8.07 0.65 209.01 1.11 0.34 dm-1 0.00 0.00 0.02 5.82 0.46 23.26 8.13 0.43 74.33 1.30 0.76 dm-2 0.00 0.00 0.00 0.01 0.00 0.02 8.00 0.00 5.41 3.28 0.00 r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读操作数目.即 delta(rmerge)/swrqm/s: 每秒进行 merge 的写操作数目.即 delta(wmerge)/sr/s: 每秒完成的读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rio)/sw/s: 每秒完成的写 I/O 设备次数.即 delta(wio)/srsec/s: 每秒读扇区数.即 delta(rsect)/swsec/s: 每秒写扇区数.即 delta(wsect)/srkB/s: 每秒读K字节数.是 rsect/s 的一半,因为每扇区大小为512字节.(需要计算)wkB/s: 每秒写K字节数.是 wsect/s 的一半.(需要计算)avgrq-sz: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数据大小 (扇区).delta(rsect+wsect)/delta(rio+wio)avgqu-sz:平均I/O队列长度.即 delta(aveq)/s/1000 (因为aveq的单位为毫秒).await: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等待时间 (毫秒).即 delta(ruse+wuse)/delta(rio+wio)svctm: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 (毫秒).即 delta(use)/delta(rio+wio)%util: 一秒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 I/O 操作,或者说一秒中有多少时间 I/O 队列是非空的,即 delta(use)/s/1000 (因为use的单位为毫秒)

    如果 %util 接近 100%,说明产生的I/O请求太多,I/O系统已经满负荷,该磁盘可能存在瓶颈。 idle小于70% IO压力就较大了,一般读取速度有较多的wait。 同时可以结合vmstat 查看查看b参数(等待资源的进程数)和wa参数(IO等待所占用的CPU时间的百分比,高过30%时IO压力高)。另外 await 的参数也要多和 svctm 来参考。差的过高就一定有 IO 的问题。

    avgqu-sz 也是个做 IO 调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个就是直接每次操作的数据的大小,如果次数多,但数据拿的小的话,其实 IO 也会很小。如果数据拿的大,才IO 的数据会高。也可以通过 avgqu-sz × ( r/s or w/s ) = rsec/s or wsec/s。也就是讲,读定速度是这个来决定的。

    svctm 一般要小于 await (因为同时等待的请求的等待时间被重复计算了),svctm 的大小一般和磁盘性能有关,CPU/内存的负荷也会对其有影响,请求过多也会间接导致 svctm 的增加。await 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如果 svctm 比较接近 await,说明 I/O 几乎没有等待时间;如果 await 远大于 svctm,说明 I/O 队列太长,应用得到的响应时间变慢,如果响应时间超过了用户可以容许的范围,这时可以考虑更换更快的磁盘,调整内核 elevator 算法,优化应用,或者升级 CPU。

    队列长度(avgqu-sz)也可作为衡量系统 I/O 负荷的指标,但由于 avgqu-sz 是按照单位时间的平均值,所以不能反映瞬间的 I/O 洪水。

    形象的比喻:

    r/s+w/s 类似于交款人的总数平均队列长度(avgqu-sz)类似于单位时间里平均排队人的个数平均服务时间(svctm)类似于收银员的收款速度平均等待时间(await)类似于平均每人的等待时间平均I/O数据(avgrq-sz)类似于平均每人所买的东西多少I/O 操作率 (%util)类似于收款台前有人排队的时间比例

    设备IO操作:总IO(io)/s = r/s(读) +w/s(写)

    平均等待时间=单个I/O服务器时间*(1+2+...+请求总数-1)/请求总数

    每秒发出的I/0请求很多,但是平均队列就4,表示这些请求比较均匀,大部分处理还是比较及时

    参考:iostat 监视I/O子系统https://linuxtools-rst.readthedocs.io/zh_CN/latest/tool/iostat.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