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只能感慨一句,哎!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第一次听到机器学习这个概念,是在数学建模的课程上,听一个老师在讲SPSS,讲着讲着,他开始说大数据的事情,然后就聊到了机器学习,当时我就在好奇,机器学习到底是什么,好好的个数学课,非得扯这些干嘛?
现在想想这些,不免有点儿好笑。不过当时这么想也不奇怪,毕竟那时候见识得还不多。又一年快下来,没有想到,我竟然也要开始设计这个方面了。不过又多了一年的储备,现在看来,大抵上许多东西还是相通的,数学、算法设计、训练(训练一词头一回知道是机器学习的用语,还要多亏了中兴的比赛,虽然啥也没能做出来,不过毕竟还是了解了不少),这些都是相互牵连的。
不知道大家看了我前几天的离散数学没有,其中有一道题,我还不会用数学方法求解,不过编个程序,计算机直接跑出来,也不为不可。现在想来,数值计算的突破进展,功劳一半要归功于计算机,数学理论与编程算法,二者相辅相成,不断促进,以至大同。
附录那道题与其算法:
i=0; for a=0:25 for b=0:25 for c=0:25 for d=0:25 if(mod(a*d-b*c,26)==1||mod(a*d-b*c,26)==3||mod(a*d-b*c,26)==5||mod(a*d-b*c,26)==7||mod(a*d-b*c,26)==9||mod(a*d-b*c,26)==11||mod(a*d-b*c,26)==15||mod(a*d-b*c,26)==17||mod(a*d-b*c,26)==19||mod(a*d-b*c,26)==21||mod(a*d-b*c,26)==23||mod(a*d-b*c,26)==2) i=i+1; end end end end end disp(i);最后结果是15742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千百年前,庄子就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但是“以有涯随无涯”真的“殆矣”嘛?唯唯否否,不然。活到老,学到老,要想让自己舒服一点地生活,学习是避免不了的,至少现在是逃不了的。现实的残酷是,尽管你不想和别人比,但是社会自身会具有比较淘汰的作用,他们只会保留高效的办法,高效的人,“马太效应”似乎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我有些无能为力,所能做的就是和大家再分享一些算法和机器学习的知识吧。
现在看来,机器学习里面的东西,先是数学基础,构造出学习训练的函数,所谓训练数据,那么必定是将原数据映射到新数据,然后让算法做出判断选择,给出设定的条件,如何评判这些数据或者说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或许这就是训练数据,而训练数据的手段,就是数学模型,类似于信号系统的系统函数,将激励变换到响应。虽然这些大可不必了解,毕竟现在要求只是会用就行,但是细细想来,如果眼光看长远一些,想要走得远一些,没有这些基础就想“高屋建瓴”,那莫不是痴人说梦啊。受制于人的日子不好过啊,所以为了日子能够更好一些,希望诸君中,有兴趣者可以仔细考究考究,而且与信号系统有极其相似之处。
学习是挺痛苦的,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学习来到人间,从上到下都流着学生的血与泪”,个中滋味我想各位一定深有体会。然而,我们改变不了这一点,所以苦中作乐是唯一洒脱的做法了,大家看这些点,不要单纯割裂看,如果能够有一点联想或是说能够从中窥看到别的学科的影子,我想那时节,你的心里起码会舒坦一些,毕竟你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只是面貌不太一样而已。慢慢地或许就能感受到,大抵“万物与我合一”,即是这样(万事本没有分别,只是人们习惯于划分,但划到最后,又将他们融合于人一体之中,这岂不是万物与我合一?)。
看多了,或许就能相同许多点,好比任督二脉中真气汇聚,终于一天打通了。在那一天来之前,慢慢积累,但还是要有进有出啊,不能积郁得太过了,不然心会累得很。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以臻化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