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一书中的第2章,第2.1节,作者 徐建极t,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互联网产品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势的产品能够不断积累优势,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最后通吃整个市场;而弱势的产品则会愈来愈弱,生存空间不断受挤压,直到最终销声匿迹。
所以,在互联网行业,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领域里出现寡头独大的局面——处于领先位置的产品往往可以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例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三大巨头就分别在国内的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市场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我们周边大部分的人聊天只用QQ,搜索只用百度,购物只用淘宝;而反观传统行业,我们的“吃穿住行”都有一堆不同品牌的产品可以选择,只有少数几家公司供给一个领域大部分产品的现象并不多见。
互联网行业容易产生“马太效应”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积累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上的优势。
互联网产品提供的服务不仅包括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功能,还包括功能所负责显示和处理的内容。例如,视频网站上的视频、淘宝上卖家发布的商品信息、QQ上用户建立起来的好友关系,这些都属于产品内容。这些内容除少部分是由编辑人员产生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由用户生成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一款产品的用户越多,用户产生的内容也越多,而产品上的内容越多,产品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用户来使用。比如说,新浪微博是国内使用用户最多的微博,当新用户发现新浪微博在所有微博中信息是最多的,明星是最多的,自己认识的人也是最多的,那么他在选择使用哪个微博产品的时候,就自然会更加倾向于新浪微博。
除此之外,产品的使用用户越多,产品能够获得的投入往往也越大。产品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对内可以让公司加大资源投入,对外可以争取融资;如果有合适的商业模式,还可以将用户流量变现,获取更多的收入。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将用户转化为产品上的投入,再利用这些投入强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快速拉开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能够从用户身上获取的价值更多,所以产品积累的用户越多,由此转化为的产品优势往往也越大。
第二,互联网产品间的用户转移成本非常低。
首先,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都是免费的。在线下,我们买个东西必然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水平是否能够负担,哪款产品的性价比更高;而在网上,我们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够使用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产品。其次,获取互联网产品的渠道也非常便捷。在线下,我们常常会因为某家超市离我们住的地方近而选择去那里光顾;而在网上,我们获取任何产品都非常方便,要访问一个网站,在浏览器中输入一个网址即可,要使用一款软件,将软件下载下来即可。
显然,我们选择互联网产品的包袱要比选择实体产品的包袱小得多。当我们发现有更好的替代产品时,我们会轻易地舍弃现在正在使用的产品;如果我们知道某款产品是最好的,用的人是最多的,我们就会扎堆地使用它。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互联网行业的“马太效应”要比传统行业明显得多。而“马太效应”又让这个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残酷,每个互联网需求领域内的竞争都像一场角斗场里的角斗,最后往往只有极少数的“角斗士”能够存活下来,其他的都会灰飞烟灭。因此,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产品间的竞争都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就始终会是关乎存亡的重要工作。
产品经理的20堂必修课在产品的竞争中,最终的裁判是用户,任何产品都要平等地接受用户的选择:用户满意,愿意使用这款产品,产品才能够抢占市场,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用户不满意,不愿意使用这款产品,产品就会丢失市场,被竞争对手的产品所取代。无论产品的战略、概念、模式、技术、体验多么“非凡”,产品的竞争最终还是要看谁能取悦用户,谁能为用户带去更多、更大的价值。
那么产品的用户价值从何而来呢?产品的用户价值是产品通过提供一系列的功能满足用户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的。例如,用户在一台电脑上使用浏览器,收藏了很多喜欢的网站的网址到浏览器的收藏夹中,可换了一台电脑打开浏览器就看不到这些网址了,这时候浏览器提供“网址收藏夹异地同步”的功能,那么浏览器对于用户就产生了相应的新价值。
产品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带去利益而产生价值。但是,用户在使用任何一款产品时,他们的需求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会有一系列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需求。对于不同的需求,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和预期也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需求被满足和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不一样,产品产生的价值也不一样。因此,产品如果只是麻木地满足用户一个个需求,那么创造的产品价值并不能做到最大化,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对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区别对待,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可以有效提升产品价值的用户需求上。
在这方面,卡诺模型(KANO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卡诺模型是由日本的卡诺博士针对传统行业的顾客需求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分类来对顾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区分处理,帮助企业找出提高企业顾客满意度的切入点。
当然,卡诺模型同样适用于互联网行业。
根据卡诺模型,我们可以将用户需求分为三种类型: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型。
基本型需求:用户认为产品必须提供功能来充分满足该需求。如果这类需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那么用户就会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如果这类需求得到了满足,用户也无所谓满意或不满意。例如,对于即时聊天工具,“在线即时聊天”和“好友列表管理”就是基本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用户认为产品应该提供比较优秀的功能来更好地满足该需求。这类需求并不是用户必需的,但却是用户希望得到的。如果这类需求得到满足或表现良好,那么可以使产品变得更加优秀,用户的满意度也会显著增加;反之,如果这类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表现不好,用户的不满也会显著增加。例如,对于即时聊天工具,“发送表情”就是一个期望型需求,能发送的表情越丰富,用户越满意,如果不能发送表情,用户就会不爽。对于一款产品来说,用户反馈给我们的需求大部分都是期望型需求。
兴奋型需求:这类需求往往是用户的潜在需求,需求的满足可以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惊喜。这类需求即使得不到满足,用户一般也不会有不满;但这类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即使表现不佳,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例如,对于即时聊天工具,“语音识别输入”就是一个兴奋型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卡诺模型中每个需求所属的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当所有即时聊天工具只能发送文本信息时,“发送表情”就是兴奋型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聊天工具支持了该功能,这个需求就变成了期望型需求;最后,如果大家都觉得聊天工具就应该能够“发送表情”,那么它就成为一个基本型需求。
用卡诺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之后,我们还会发现,这些需求中有一个需求非常特别,这个需求不仅是用户认为产品必须提供功能来充分满足的基本型需求,而且是用户使用该产品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将它称为“核心需求”。在上表的一堆浏览器需求中,“浏览网页”就是核心需求。如果产品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发生了变化,那么产品的类型也就发生了变化,产品也就不是原来的产品了。一款浏览器不能够“浏览网页”,我们就不能称为浏览器了。
核心需求处于产品的所有用户需求的中心位置。相对于核心需求,其他需求基本上都是该需求的衍生需求。用户对于浏览器的核心需求是“浏览网页”;浏览网页时期望收藏网站,衍生出“收藏网址”的需求;收藏了网址又期望在不同电脑上同步收藏的网址,于是又衍生出“收藏夹在线同步”的需求。
相关资源:敏捷开发V1.0.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