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大师Chris Crawford谈互动叙事》一1.4 视觉效果的专制

    xiaoxiao2024-01-14  162

    本节书摘来异步社区《游戏大师Chris Crawford谈互动叙事》一书中的第1章,第1.4节,作者: 【美】Chris Crawford译者: 方舟 责编: 陈冀康,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1.4 视觉效果的专制

    游戏大师Chris Crawford谈互动叙事许多观察家都注意到,视觉图像(image)已经逐渐在我们的文化中取得了统治地位,还有人出版了一本名为《图像的兴起和文字的衰落》的专著1。毫无疑问,图像在现今的文化中扮演了重大角色,胜过以往任何时期。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当然是好事。如果新闻媒体里充斥着表现战争的残酷现实的照片,那么要对战争予以美化就困难得多了。在虚构表现形式中亦是如此。在当年的战争老片当中,中枪的受害者只能捂着胸部、脸背对着观众倒下。而在现今诸如《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影片中,就能表现头部被炸飞或者躯体四分五裂的情景,其视觉效果是如此逼真,以至于我的一位朋友在观影后表示,他实在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支持战争。

    人们在提高图像质量方面付出了极其巨大的努力。计算机图像的研发资金数以亿计,成千上万的顶尖人才在此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一部主流电影中参与计算机图像制作的人数以百计,他们的辛勤劳动则以票房上的丰收而获得回报。随着高清电视在2012年进入主流,图像质量又一次获得了巨大提升。

    随着网络带宽的飞速增大,尺寸越来越大、逼真度越来越高的图像得以实现高速传输。文字信息所需容量较小,通常以千字节(KB)计就够了,而图像信息对容量的要求则高得多,动辄就在兆字节(MB)的数量级上。

    笔者不打算要怪罪图像在现今文化中的崛起,也不会对文字的衰落而感到唏嘘。不妨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视觉化思维方式(visual thinking)如何主宰了人们的思考,同时还排挤了更微妙的认知。

    当我注视着眼前的场景时,我意识到自己所见只是现实很小的一部分而已,犹如视觉上的井中之蛙。然而我不仅能看到一棵树,而且还能意识到“树”这个视觉图像之外的许多事物。我可以想象水分缓慢地渗透过这棵树的形成层(cambium)2,叶子上发生着光合作用,土壤里的养分被树根吸收,等等—所有这些肉眼看不见的过程才是这棵树维持生命的核心要件。所见之处只露毫厘,所见之外才是万千。

    值得注意的是,我受过的教育驱动了我对眼前的树的认知。正是由于学过生物学、物理学及树的相关知识,我才具备了更深入理解眼前所见的能力。我对世间万物的感知都离不开我具备的知识和自身的感官。

    不妨再做个比喻:在观看黑白影片时,虽然我们看到屏幕上的苹果是灰色的,但是我们明白那其实是红色的。肉眼看到的是灰色苹果,“心灵之眼”却能赋予它红的颜色。不妨再进一步假想,倘若我们还能看到在苹果内部的细节和过程,比如苹果光滑的表面纹理,或者果肉中正在发生的氧化作用等,那又会是怎么样的情形。即使被局限在视觉的感官世界里,我们“看到(无论是用肉眼还是心灵之眼)”的世界也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图像。

    沃卓斯基兄弟3在影片《黑客帝国》中就用绝妙的视觉比喻来描绘了这种“不受视觉局限”的情形。在电影结尾的高潮段落,主人公尼奥(Neo)死而复生,并获得了看透“母体(the matrix)”4的超能力。当他睁眼看到大楼内的走廊和3位敌对特工的时候,他看到的不仅是往常肉眼看到的景象,还看到了用来实现这些虚拟景象的程序代码。整段情节采用的图像表现向观众传达了“透过视觉现实看到其背后内部运作机理”的概念。用视觉形式来表现“跳出视觉化思维桎梏”的概念—这倒是颇具讽刺意味,不是吗?

    要点6故事叙述不能以视觉化思考主导。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