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软件测试技术实战:设计、工具及管理》一书中的第2章,第2.2节运用决策表设计测试用例,作者顾翔,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2.2 运用决策表设计测试用例决策表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可以识别含有逻辑条件的系统需求,还可以将内部系统设计文档化。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记录一个系统要实施的复杂的业务规则。建立决策表时,要分析规格说明,并识别系统的条件和动作。输入条件和动作通常以“真”或“假”(布尔变量)的方式表述。决策表包含了触发条件,通常还有各种输入条件“真”或“假”的组合以及各条件组合相应的输出动作。决策表的每一列对应了一个业务规则,该规则定义了各种条件的一个特定组合,以及这个规则相关联的执行动作。决策表测试的常见覆盖标准是每列至少对应一个测试用例,该测试用例通常覆盖触发条件的所有组合。
决策表测试的优点是可以生成测试条件的各种组合,而这些组合利用其他方法可能无法被测试到。它适用于当软件的行为由一些逻辑决策决定的情况。
2.2.1 四边形类型判断系统案例2-7:四边形类型判断系统。下面来看一个例子。a、b、c、d是四边形的4条边,通过平行关系与是否相等来判断四边形的类型,四边形如图2-3所示。
a、b、c、d为四边形的4条边,可以获得如下条件。C1:a//c(C1=T表示a平行于c;C1=F表示a不平行于c)。
C2:b//d(C2=T表示b平行于d;C2=F表示b不平行于d)。
C3:a的长度与b是否相等。
C4:b的长度与d是否相等。
四边形类型有。
A1:平行四边形。
A2:非等腰梯形。
A3:等腰梯形。
A4:普通四边形。
A5:不存在。
根据如上描述,做出决策表(由于条件有4个,所以一共有24=16个组合),见表2-4。
第一列:a不平行于c,b不平行于d,a不等于c,b不等于d,判定为普通四边形。
第二列:a不平行于c,b不平行于d,a不等于c,b等于d,判定为普通四边形。
第三列:a不平行于c,b不平行于d,a等于c,b不等于d,判定为普通四边形。
第四列:a不平行于c,b不平行于d,a等于c,b等于d,判定这种四边形不存在。
第五列:a不平行于c,b平行于d,a不等于c,b等于d,判定这种四边形为非等腰梯形。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共十六列结果,见表2-4。
根据表2-4,下面来做一些简化。根据列1和2,只要C1=F、C2=F、C3=F,就可以判断为A4。
根据列6和8,只要C1=F、C2=T、C4=T,就可以判断为A5。
根据列4和12,只要C2=F、C3=T、C4=T,就可以判断为A5。
根据列11和15,只要C1=T、C3=T、C4=F,就可以判断为A5。
根据列13和14,只要C1=T、C2=T、C3=F,就可以判断为A5。
经过简化后,得到表2-5。
这样,16个测试用例就被简化成12个,于是测试用例可以设计成表2-6。 2.2.2 用户登录系统 案例2-8:用户登录系统。 下面再来看一下用户登录系统的测试用例应该如何设计。同样,也可以用决策表的方法。用户登录系统一般包括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只要用户名、密码错误,系统就会报出错信息:“用户名或者密码错误”;如果用户名、密码都正确,验证码错误,系统报出错信息:“验证码错误”;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都正确,正常进入系统。下面就可以考虑如何用决策表来设计测试用例。条件如下。
C1:正确的用户名。C2:正确的密码。C3:正确的验证码。动作如下。
A1:用户名或密码错误。A2:验证码错误。A3:进入系统。如上所述,可以做出登录系统的决策表设计(系统有3个条件,所以有23=8个组合),见表2-7。
第一列:用户名错误,密码错误,验证码错误,得到提示信息“用户名或密码错误”。第二列:用户名错误,密码错误,验证码正确,得到提示信息“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第三列:用户名错误,密码正确,验证码错误,得到提示信息“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第四列:用户名错误,密码正确,验证码正确,得到提示信息“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第五列:用户名正确,密码错误,验证码错误,得到提示信息“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第六列:用户名正确,密码错误,验证码正确,得到提示信息“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第七列:用户名正确,密码正确,验证码错误,得到提示信息“验证码错误”。
第八列:用户名正确,密码正确,验证码正确,进入系统。
根据表2-7,下面来做些简化。
(1)根据列1、2、3、4,只要C1=F,就可以执行动作A1。
(2)根据列1、2、5、6,只要C2=F,就可以执行动作A1。
简化后,得到表2-8。
这样,8个测试用例就简化成4个。于是,测试用例可以这样设计:假设用户名:Kenny,密码:khnygh,验证码:243546。登录系统测试用例见表2-9。 2.2.3 飞机票定价系统 案例2-9:飞机票定价系统。 下面是一个飞机票定价系统的例子,需求如下。(1)乘客可以免费托运重量不超过30kg(含30kg)的行李。
(2)假如行李超过30kg,其收费标准为。
头等舱国内乘客:超重部分每千克收费4元。
其他舱国内乘客:超重部分每千克收费6元。
外国乘客:超重部分每千克比国内乘客多1倍。
残疾乘客:为正常价格的半价。
(3)行李重量超出部分,不满1kg的按照1kg计算。
经过分析,条件如下。
C1:国内乘客。
C2:超重游客。
C3:头等舱乘客。
C4:残疾乘客。
金额
A1:免费。
A2:2元。
A3:3元。
A4:4元。
A5:6元。
A6:8元。
A7:12元。
根据如上描述做出决策表(由于条件有4个,所以一共有24=16个组合)。
第一列:携带行李不超过30kg,普通舱,非残疾国外乘客:免费。
第二列:携带行李不超过30kg,普通舱,残疾国外乘客:免费。
第三列:携带行李不超过30kg,头等舱,非残疾国外乘客:免费。
第四列:携带行李不超过30kg,头等舱,残疾国外乘客:免费。
第五列:携带行李超过30kg,普通舱,非残疾国外乘客:8元。
第六列:携带行李超过30kg,普通舱,残疾国外乘客:4元。
第七列:携带行李超过30kg,头等舱,非残疾国外乘客:12元。
第八列:携带行李超过30kg,头等舱,残疾国外乘客:6元。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所有16列的结果,见表2-10。
根据表2-10,简化如下。(1)根据列1、2,只要C1=F、C2=F、C3=F,就可以执行动作A1。
(2)根据列3、4,只要C1=F、C2=F、C3=T,就可以执行动作A1。
(3)根据列9、10,只要C1=T、C2=F、C3=F,就可以执行动作A1。
(4)根据列11、12,只要C1=T、C2=F、C3=T,就可以执行动作A1。
于是得到表2-11。
根据表2-11,还可以进一步调整。根据列1、2、7、8,只要C2=F,就可以执行动作A1,见表2-12。
最后,16个测试用例就简化为9个测试用例了。可以设计表2-13所示的测试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