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 首先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澄清问题定义–>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探索若干种系统实现方案–>仔细研究他的可行性–>制定粗略的实现进度 三个方面研究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最根本的任务是对以后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推荐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且为工程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的成本只是预期的工程总成本的5%~10%
对问题定义阶段书写的关于规模和目标的报告书进一步复查确认,改正含糊或不确切的叙述,清晰地描述对目标系统的一切限制和约束。
现有的物理系统-->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新的物理系统 数据流图:描述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情况,概括的表达出对新系统的设想 数据字典:定义系统中使用的数据 两者共同定义新的系统的逻辑模型,以后可以从这个逻辑模型出发设计新的系统
分析员应该和用户一起再次复查问题定义、工程规模和目标。这次复查应该把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作为讨论的基础。
从技术角度出发考虑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导出若干个较高层次的物理解法供比较和选择。 从技术可行性的考虑初步排除不现实的方案。 从操作可行性的考虑初步排除不现实的方案。 从经济可行性的考虑初步排除不现实的方案。 最后为每个符合条件的系统制定实现进度表,不需要很详细,只需要估计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工作量
通常客户主要根据经济上是否划算投资于一项开发工程,因此分析员对于所推荐的系统必须进行比较仔细的成本/效益分析
除了制定工程进度表之外还应该估计对各类开发人员(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各种资源的需要情况,指明什么时候使用以及使用多久,还应该估计系统生命周期每一个阶段的成本。最后应该给出下一个阶段(需求分析)的详细进度表和成本估计
写成清晰的文档,请用户、客户组织的负责人及评审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