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本质:大数据

    xiaoxiao2021-04-18  241

    1、传统媒体不传统

    当今媒体圈,最热门的词汇莫过于“新媒体”。新媒体究竟是什么,10个人大概会给10个不同的定义。我现在给一个比较靠谱的定义:新媒体是基于大数据的一种传播方式。

    媒体是什么?媒体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这句话里有两个要害。一是媒体传播的是“信息”,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信息”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词语,如同“人类”“宇宙”这样的词语一样,不好再进行解释,如果非要定义不可,那么,“信息”实质上就是“数据”。任何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形式,变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方式可以存储、复制和认知的数据。第二个要害是,媒体是“媒介”,而不是信息或数据本身。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却很容易被人们混淆,人们常常会误以为,媒体就是信息本身。

    传播信息的方式在不断发展。从口耳到烽火、旗帜、驿站、电报、电话,都曾充当信息传递的媒介,但其传播的信息量极其有限、狭窄,是“小数据”的传播形式。比如古代烽火台,一次只能传递一个信息:敌人来了。敌人什么装备,来了多少,如何应付,它都无法传递,而且也无法批量传递,只能定向、单线条传递。但是相对于口耳相传,它已经是一个“新媒体”了,在速度、规模、效率上都有一个重大提升。同样的道理,书信相对于烽火台又是一种“新媒体”,它传输的数据量再次呈几何级数提高。

    可见,“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每当传播技术发生变革,单次传输信息量发生成千上万倍的提升时,“新”媒体就出现了,换言之,“新”之为“新”,根本原因是它能传播更大的数据。

    所谓“大数据”,乃是指“更大的数据”,相对于“小数据”而言。它并非一个高不可攀的语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形,“大数据”具有不同的内涵,《大数据》一书的作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说,关于一场相扑比赛的数据记录只有几k的字节,但它仍然是大数据、全数据。在当今世代,因为存储、记录的介质和传输速率的进步,使“大数据”表现出数据字节超大的一个现象,但这仅仅是大数据的一个特征,并且是在当前的其中一个特征。

    报纸出现后,人类传递信息的能力得到一个质的飞跃,配合大规模印刷和发行,以及专业的信息采集人员,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报纸获得大量的信息。信息传递的范围,首次从“窄众”变成不加任何区分的“大众”。

    报纸、广播与电视是同一个时代产生和发展的,相对于之前的电报、书信等传播形式,其信息量是超级巨大的,可谓那时的“大数据”的传递方式。

    报纸、广播、电视是处于同一个数量级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可以划为同类媒体。它们具有很多相似之处:1、信息以“条”数来量化,一家媒体每天传递的信息量是一个有限数据。报纸、电视、广播最高不超过1000条,中国最大的媒体新华社一天发布的信息不超过10000条(新华社总人数约1万人,一线记者更少,平均1人1天写1条稿就是1万条,但实际上不可能达到此数量)。如除去大量广告、非新闻类信息,通常而言,一个都市报一天发布的有效新闻信息在50条之内,一个省级卫视发布的有效信息在100条之内。如果信息量更大,会在两个方面造成问题,一是承担非常高昂的人员支出和新闻制作成本,二是令读者不堪重负。2、信息通过复杂的采集和多人再加工而成。换言之,任何信息,都非信息直达读者,而是经过了层层的曲折转换。即便最客观公正的媒体,在传播之中,仍然难免掺杂传播者的意志和思维。3、信息传播名为“大众传播媒介”,但实际上仍具有重大的局限性,一份报纸最高的发行量不过数百万份,相对于全国13亿、全球60亿人口而言,它的读者寥寥可数。

    人们常认为报纸出现之前不存在“媒体”,实际上只是不存在“大众媒体”。面向大众的报纸出现后,标志着信息传播的中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出现在世界上,因为更多的人需要它了。

    “新媒体”无法消灭“旧媒体”。越陈旧和越接近原始的媒体,所需借助的介质越少、越简单,换句话说,某个信息的传递渠道越坚固、成本也就越趋近于零。口耳相传,成本为零;信鸽传情,成本是驯养一只鸽子;写一封信,成本为物流运输;报纸电视,成本为采集、编辑、印刷、发行、销售;网络媒体的总成本更高,它需要借助遍布全球的光缆、大规模的数据存储交换器、终端设备、联网设备等等。一旦停电,一旦遭遇战争,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旧媒体”就会取代新媒体成为更加可靠的传播形式。

    新媒体之所以“新”,乃是因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传递“更大量的信息”。因此,如果传播数据量巨大时,新媒体远优于旧媒体,前述在小数据情形下的传输成本关系倒置。例如要传递100万条信息,网络传输,设置一个传输程序几分钟传送完成,除了硬件之外无须新增成本,对于报纸电视而言,需要花上数万元的成本和几个月的时间,如果通过喂养信鸽传输,那么需要驯养的鸽子和人手数量相当于办一个工厂。

    最近十年,人们一般将与网络相关的媒体统称为“新媒体”,电视报纸电台统称为“传统媒体”,而电话、信件核心特征是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已不再列入媒体。

    2、新旧媒体的本质区别

    前面已反复说过,还是必须再次重复:新媒体是基于大数据的传播方式。当一种传输方式可以十倍、百倍地增加单次传输信息量时,它就是相对于之前媒体的新媒体。

    互联网早期出现时,代表产品或媒体形态是Email、bbs、qq,它们现在还有着蓬勃的生命力。Email似乎只是点对点传递信息,不是媒体。实际上,当你知道大量的邮件地址时,或者你的信息有大量邮件订阅时,你便可以通过Email制作newsletter,现在有很多企业或媒体都在使用它发布自己的新闻,南周、虎嗅、知乎每天都在这么干。并且,它们可以自豪宣称,它的发送对象,经过精挑细选,拥有一批高质量受众。一些软件甚至可以计算这种邮件的打开率、在某条新闻上停留的时间。Email可以轻易传递10条信息到10000个读者,以至于国家不得不立法来应对垃圾邮件,即便如此,每个人的邮箱里,还是存在着大量的企业广告。而对传统媒体而言,如此之大的数据传输简直是神话。BBS日常传递的数据量同样是数以万计,2008年时我做过一段时间腾讯论坛的版主,在年初那场雪灾,论坛开通了一个专区,在短短一周时间里,仅仅这一个版块,发帖数量就高达40万个,而单个帖子的浏览率,破百万的不在少数。QQ也是点对点传输,不归为大众媒体,但就传播总量而言,亿是它的计量单位,它一天传递的数据流,恐怕超过全国所有纸媒自诞生以来传递的数据量总和。

    各种网站包括门户网站、行业网站、地方新闻网、企业官网等是另一互联网产品,人们通常将其归为新媒体,纸媒进入新媒体时,第一个考虑就是“做一个网站”,一些所谓新闻单位的“新媒体部”,实际上也就是“网站制作部”。人民日报有人民网,南方日报有南方网,央视有央视新闻网,财新有财新网。

    网站有的是新媒体,而绝大多数却不是。判断一个网站到底是不是新媒体,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指标:能否实现“大数据”的传播。

    新浪、网易等门户是典型的新媒体,每天发布的信息数百条到上千条,并且这些信息是经过在全国所有媒体新闻中精选而来,本身具有很高的质量,而其阅览量以百万、千万计。更多的报社主办的网站,主要发布内容是该报见报新闻,数据量少,阅读量少,不能算典型的新媒体,甚至仍是旧媒体。报社主办网站往往难以做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囿于办报思维,而不是首先考虑技术革新以扩大数据的传播。

    百度、谷歌等以信息传输为根本功能的网站明显是新媒体,它的目的就是传播巨量信息,当你键入关键词,它将该词条之下的所有数据一次性传递给你,是典型的大数据、全数据传输模式。

    自媒体、社交媒体、移动端APP,游走于电脑和手机,它们能不能称之为“媒体”,取决于它的用户有没有达到一个数量级,至少可以媲美传统纸媒的数十万用户。而其能否称为“新媒体”,取决于其传播总量在现实可能性上,能否达到一个超量数据。你问暴风、迅雷、打车APP算不算“新媒体”?我说,它们都算,因为它们都具有千万数量级的用户,而且在传递信息的可能性上,可能一次性传输超量的信息给所有的用户。那么,各种装机量惊人的软件如鲁大师、愤怒的小鸟是否都是新媒体,我认为不是,鲁大师当然“可以”传输超量数据给所有用户,但是这必定破坏了其自身的功能,因此在“现实”性上,它不会去这么做,因此连媒体都不是,它不是信息传输工具。你大概认为上述观点不对,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淘宝、360、搜狗输入法,它们原本都不是媒体,但是拥有超量用户并且黏性极高后,它就通过这些软件发送海量信息到上亿的用户,于是,它们就成了新媒体。淘宝的主要生财之道有二,一是做金融中介,成了银行,二是做广告中介,成了媒体。

    移动媒体之后的新媒体是什么呢?必然是物联网催生的东西。什么东西能使物物互联,并且物物之间能够大量地传递共享信息,什么东西就是那时的新媒体。

    3、媒体怎么赚钱

    前面讨论那么多理论问题,根本上还是回到一个问题:媒体怎么赚钱,尤其是新媒体怎么赚钱。

    列举媒体赢利方式,谁都可以列举上十条八条。如果回到最原始的定义,媒体即信息传播中介,中介商的赚钱方式简单说就是两种:1、向有发布信息需求的人收费;2、向有获取信息需求的人收费。当然,也可能向两端同时收费。前端综合简称广告者;后端综合简称受众。

    传统媒体曾有滋润的十年,这十年,前端付费发布广告,后者付费获得信息。但新媒体成长起来后,对于受众而言,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成本变得高昂,而网络、移动媒体获得信息成本低廉,对于受众心理来说,后者信息甚至完全是免费、大量获取。作为一个理性的人、经济的人,转向后者获取信息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一丝的心理波折。

    中国的纸媒、电视短期不可能消失,虽然没有了后端,但是前端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在政府的界定中,传统媒体仍是权威信息源,而网络信息被界定为混杂、不可信、道听途说、非权威信息。政府需要通过纸媒来发布正式消息,传达政策,宣扬成绩,企业尤其是需要获得官方认可的企业,也是通过传统媒体来宣传、广而告之,而中国民间对于正义、公平的这种超稀缺资源的追求与渴望,无不想通过纸媒来表达诉求、传递影响。

    可以想见的是,往后十年传统媒体将更多的考虑广告者(政府、企业、申冤者)的需求,将会出现更多的立场非客观的报道,这又会进一步消解传统媒体的价值。政府作为最大的需求方,自然是最大的买单者,媒体依靠政府买单生存的状况,在往后会更加明显。当政府不需要通过这份媒体发布信息之时,基本就等于宣布它的死刑。单纯走市场路线的媒体,没有前端支持,缺乏后端买单,摆在面前的只有若隐若现第三条路:有偿不闻。不传播丑闻何以会成为一笔生意?因为存在两类购买信息者,一类是购买之后垄断信息,独自拥有,不让其他任何人获得该信息,通常是丑闻主角,另一类则是大众。无疑,在当代法律上,前种交易被严格禁止。但另一方面,宣传部每天都在发布大量这种旨在垄断信息的禁令——它早已为你买单了,所以它这么做也有理由。

    新媒体的盈利也离不开以上两途:要么向需要发布信息的人收费,要么向需要获取信息的人收费。

    淘宝、百度、腾讯每天向有特定信息发布需求的人收费,本质上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并无二致,其根本条件是巨大的用户体量,其“巨大”,用户通常都是用“亿”来统计,而不是传统的万、十万。举办论坛、向付费用户发特定信息,则是向有获取信息需求的人收费。自媒体想赚钱,无非也是向订阅者收费和向广告主收费,此外并无他途。

    对于新媒体来说,向前端(广告者)收费,那就得保证后端(受众)必须具有庞大的数量级用户,因此后端实行免费策略是最佳选择,这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景象:几乎所有的软件、APP、网站,信息都是免费的。

    向后端(受众)收费的操作可能性在于信息的高度垄断性、唯一获取性,而获得者获取信息后,可以再次在一定范围内垄断信息,因此这种信息具有很高价值,受众愿意付费。新华社的用户就是全国媒体,它发布的消息往往具有唯一权威性,全国媒体不得不向它购买一条条的消息。同样,面向后端的新媒体,其盈利方向应非常小众、面向极特定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说,行业媒体、窄众媒体,可能比大众媒体更加易于生存。

    在文章结尾,说一个我曾经想做的一件事,我至今认为它是有盈利前景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具体实施——公告网(为此还申请了一个域名dyggw.cn,即第一公告网)。全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每天发布的公告数量大概以千万条计,这些公告实际上每条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做一个网站,集纳所有公告,这必定是巨大的信息、数据汇集平台。如有企业或地方政府需要突出显示这些公告,就将其置顶或在首页显示,从而盈利,同时它又为大众提供免费公告查询服务。公告自身具有权威、严肃性,这保证了网站本身的权威可信。这是一个创意,如果有产品经理有兴趣,不妨去做了试试,肯定比很多互联网信息产品要靠谱。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资源:七夕情人节表白HTML源码(两款)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