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混乱,生产计划做不好?

    xiaoxiao2021-04-18  191

    一个优化的生产计划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有利于充分利用销售机会,满足市场需求;

    2)有利于充分利用盈利机会,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

    3)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但是为什么,大多中小企业的生产计划做的都不尽人意呢?

    第一:企业导向问题

    大部分中小企业老板是销售出身,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客户的要求和反馈,对于与客户打交道的业务人员也赋予了高于一般管理者的权力,导致企业完全成为了客户的附属品和加工车间。客户的类型和需求千变万化,但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总在追赶客户的脚步,却又永远无法追上。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以客户为中心是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但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却是一句空话。当企业思考自己怎样才能过得更好的时候,管理就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单纯拼市场的做法就转向既靠市场更靠内部管理的阶段,企业经营的目光开始内、外兼顾,企业的行为开始走向了自我控制。计划部门就是企业自我控制的关健部门,企业逐渐懂得,满足客户需求并非完全听命于客户,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引导和沟通达成一致,成为企业和客户的共同需要,然后动用企业资源去达成这个共同的目标。

    如果企业因为对需求的干预而导致某些客户和订单流失,那仅仅表示这些客户不是企业的目标客户,是企业优化客户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样流失的订单和客户并不是能给企业带来多大赢利贡献的客户,放弃只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企业管理基础太差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都靠着一些有经验的人在支撑,管理方式都存在于这些人的脑袋之中,特别对于生产运作管理,他们凭着自己在车间干了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订单的完工期并组织生产。这种判断是否科学?

    他们能让车间显得热火朝天,呈现一片繁忙景象,但不能保证出货时间,他们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已经忙得够呛了,但实在难以准时完工。

    订单流转到车间、仓库、采购,就如同把材料送进了黑箱一般的机器,谁都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能出来,出来的东西究竟有没有问题,没有出来的话又卡在了何处。所以,生产的总控制,总调度,出货成为了检验企业一切问题的标尺,这就是许多中小私企生产管理的实际。

    每一位企业生产者或管理者,都从事着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岗位的工作,对于处在一种统畴、协调位置上的人而言,对细节的真实把握又是他们的难点,因为他们可以游走于各个车间或各个部门,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真实,或者叫事实,这是绝大多数管理者所能知道的真实,而这种真实的价值却非常的低。

    这种真实与最终的结果之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无数对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这些环节和方方面面的关系进行量化的把握,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事实。

    只有人和事,没有数据,这是中小私企的病根。他们认为管理就是管人、管事。所以,他们眼睛里只有人和事,而没有背后的数。长时间的感受和感觉并不能使人的认识直达事物背后的数,正如同整天上楼梯的人不一定知道楼梯的阶数一样,它需要长期的搜集以及深入的分析才能找到存在于事物背后的规律,才能取得我们计划、统畴时所需要的数据。

    第三,管理“工具”存在问题

    当我们将管理本质归根为数据时,我们的传统型人才,包括许多老板本身都变得不再是合格的管理者了。只有把现代管理的本质定位在数据的管理上,人才的引入才有了真正的基础。专业人才的引入,不仅仅是补充几个人才资源的事,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意味着企业应该从传统的情感管理走向数据管理。

    所以,不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造,不将数据化的管理做为企业全方位的一项任务,一个目标去达成,专业人才是无法导入的。许多管理工具的引入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如MRP(企业物料需求计划软件)、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的引入都同样面临这样的局面,这些在国外许多企业都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在国内企业的成功率很低,就说明了这些工具导入有一个土壤的问题,这土壤是什么呢?有的人把他抽象化的称之为管理平台,这等于什么也没说,其实它就是一个数据化管理的问题。

    当一个企业整个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没有多少数据产生,也没有多少数据在传输,也没有多少数据要处理,一切都靠人的现场管理,都靠人对人或对物的管理来实现时,它就根本没有产生对上述软件的需求。

    信息化前提是企业运作数据化,不管企业目前数据化程度如何,有了这种明确的方向和需求,软件的导入才能成功。软件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处理各种数据、生成各种数据的工具,企业没有大量的数据等待处理,或者不需要用数据来形成工作指令,为上软件而上软件,是注定要失败的。

    管理软件的导入意味着管理模式的变革,没有意识到需要进行这种管理模式变革的企业,引入管理软件后失败,是正常不过的事。因为人们的习惯、人的观念、做事的方式还没有改造过来以前,软件是难以运行好的,因为既没有工具加工需要的材料——数据,又没有喜欢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工具再好也不能自己使用自己,自己发挥自己的价值,当然要失败。

    要想人不变,而改变管理模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当一个老板准备在管理软件上投资几十或几百万时,应该对与这种投资相配套的管理团队的改造有一个预判,并且先期进行,这样的成功率将会高很多。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这样去想和做,因为他们太将管理软件做为一件工具来对待了,太把目光放在信息化、高科技等概念上了,而忘了数据化这个简单的前提,忘了数据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变。

    所以,任何管理工具都需要良好的土壤。虽然它们实施本身也能带动数据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但完全依靠“树木”来改良“土壤”是不可能的,必须完成了对“土壤”的改良,才能栽上各种“树木”。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