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file-06-隐式规则

    xiaoxiao2022-07-12  146

    15.Make的隐式规则http://blog.51cto.com/11134889/2108284

    15.1.命令覆盖

    问题1:通过各目标的命令拆分写到不同的地方,会发生什么?

    .PHONY : all VAR := test all : @echo "all : $(VAR)" include 1.mk

    文件1.mk内容:

    all : @echo "this is command from 1.mk"

    Makefile中出现同名目标时:

    依赖:所有的依赖将合并到一起,成为目标的最终依赖

    命令:当多处出现同一目标的命令时,make发出警告,所有之前定义的命令被最后的命令取代。

    注意:

    当使用include包含其他文件(makefile)时,需要确保被包含的文件中的同名目标只有依赖,没有命令;否则,同名目标的命令将被覆盖!

    15.2.隐式规则

    Make中提供了一些常用的,例行的规则实现,当目标的规则未提供时,make尝试使用隐式规则

    下面的代码可以编译成功吗?为什么?

    SRCS := $(wildcard *.c) OBJS := $(SRCS:.c=.o) app.out : $(OBJS) $(CC) -o $@ $^ $(RM) $^ @echo "Target ==> $@" %.o : %.c @echo "my rule" $(CC) -c -o $@ $^

    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上面的Makefile中存至少两个问题:

    1.没有定义CC 和RM变量而直接使用

    2.没有定义生成.o文件的规则(只有链接没有编译)

    运行结果:

    为什么可以成功运行,原因在于make中的隐式规则。

    Make中提供了生成目标文件的隐式规则,会使用预定义变量完成编译工作;

    改变预定义变量间部分改变隐式规则的行为,当存在自定义规则时,不再使用隐式规则。

    16.Make的隐式规则

    16.1.隐式规则的弊端

    目标的依赖不存在时,make会尝试通过依赖名逐一查找隐式规则,并通过依赖名推导出可能的源文件。

    这种行为看起来简化了makefile的写法,但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

    隐式规则副作用:

    编译行为难以控制,大量使用隐式规则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编译行为

    编译效率低下:make从隐式规则和自定义规则中选择最终的规则

    举例说明:

    makefile:

    app.out : main.o func.o $(CC) -lstdc++ -o $@ $^

    main.c:

    #include <st extern void greeting(); int main(){ greeting(); return 0; }

    由于我们并没有定义greeting这个函数,所以我们猜测编译时会报告链接错误,找不到greeting这个符号。

    实际输出结果:

    我们看到这里直接使用func.p文件生成func.o文件,但由于我的环境中没有安装pc这个软件,所以报错。整个过程完全和我们预期不同。

    隐式规则链:

    当依赖的目标文件不存在时,make会极力组合各种隐式规则对目标进行创建,进而产生意料之外的编译行为!

    例:需要名为N.o的目标:N.y --> N.c --> N.o

    我们可以直接使用make -p命令来查看所有的隐式规则,

    16.2.隐式规则的禁用

    1.局部禁用:在Makefile中自定义规则,如定义一个只有目标和依赖,没有命令的规则,如:

    %.o : %.p

    这样就可以使用我们自定义的规则,而非隐式规则

    2.全局禁用

    make -r

    显然这种简单实用,推荐使用

    16.3.后缀规则

    后缀规则时旧式的“模式规则”,可以通过后缀描述的方式自定义规则

    1.双后缀规则:定义一对文件后缀(依赖文件后缀和目标文件后缀)

    如: .cpp <---> %.o : %.cpp

    2.单后缀规则:定义单个文件后缀(源文件后缀)

    如: .c <---> % : %.c

    注意:

    后缀规则中不允许有依赖,后缀规则必须有命令,否则无意义

    已经逐步被模式规则替代,建议直接使用模式规则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