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光伏装机量由89万千瓦上升到4318万千瓦,并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十二五”期间,中国光伏装机规模增长168倍,超越了所有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从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看,中国光伏产业燃起的并不是一场“虚火”,同时也表明我国光伏发展已进入速进时代。
“萝卜快了不洗泥”。在历经多次抢装高潮激进后,光伏产业一度陷入了粗放式发展的困境。以光伏产业园为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全国各地一年建设的数量就高达300多家,然而一部分由于没有资金注入,没有市场需求,最后只能无疾而终。例如江苏无锡的尚德太阳能光伏产业园由于企业的破产重整也陷入尴尬局面,江西新余的赛维LDK产业园投产后由于成本出现倒挂而被迫停产。而从光伏电站质量层面看,据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对425座光伏电站的一项调查显示,30%的电站(建成3年以上)都存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其中,由于组件的质量问题,一些建成3年的电站设备衰减率竟高达68%。
为此,2015年国家能源局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开始逐年提高光伏产品的标准、质量与门槛,明确规定“领跑者”先进技术产品应达到以下指标: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6.5%和17%以上,高倍聚光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0%以上,硅基、铜铟镓硒、碲化镉及其他薄膜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2%、13%、13%和12%以上。
基于整个行业由“量”增向提“质”求变的需要,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曾指出,目前光伏行业处于关键转型期,要实现规模扩张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型发展,实现高补贴政策依赖模式向低补贴竞争力提高模式的转变。
国能日新副总经理周永
在光伏速进时代下,如何解决光伏电站粗放式发展的“后遗症”?一直致力于光伏电站智能运维的国能日新副总经理周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光伏补贴、电价的下降,电站建设与管理的理念亟待更新,尤其是管理模式转型已势在必行。从光伏运维的角度考虑,相对于目前市场上单纯的“运维”,“建维”一体化应该是未来市场的关键着力点。
运维市场精细化发展
“建维”一体化成电站管理新趋势
2015年,在“互联网+”大潮下光伏智能运维市场的大门逐渐被打开。
何为光伏电站智能运维?一般认为,光伏智能运维有四个作用:光伏电站的远程监测和控制、远程智能运行维护管理、发电效率分析与优化服务、电站资产的评估。从这四方面来看,大多数人认为运维的侧重点在电站的运营和维护层面。
而今年的光伏运维理念似乎与往年有所不同,在2016年上海光伏展会上,记者走访发现一种贯穿于光伏电站“一生”的智能运维模式——“建维”一体化正在走向人们的视野。目前所知的“建维”一体化概念,在光伏领域并没有清晰而成熟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业界对光伏电站“建维”一体化趋势的一致认可。
据了解,诸多运维企业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建维”一体化方案。在展会现场,以国能日新的“建维”一体化平台驭能者为代表的电站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引起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周永介绍,驭能者可以为客户提供前期建设咨询类、中期实地建设和后期运维等多种服务,它拥有诸多功能,前期建设包括光辐射资源评估、光照与发电指标计算、电站经济收益前评估功能、项目概算、项目定制;中期包括实地建设、生产运行;后期的电站的运维管理包括分布式智慧光伏云平台和智能光伏电站系统等。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的运维方案也涵盖了光伏电站选址、电站设备选型、电站施工环节和电站建成后的监控、巡检和维护等。一位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未来光伏电站的运维不仅要实现可控、可信、可观、可视,还要实现全自动、全周期和全方位的权衡与考虑。
“与单纯的运维相比,‘建维’一体化是建立在智能运维基础上的一种新思维,它将电站前期的开发、选址、优化设计、设备选型、建设管理纳入运维层面进行全部考量,贯穿光伏电站整个生命的周期。”周永认为,‘建维’一体化是电站管理模式精细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是光伏产业理念的一次新变革,必将带来整个光伏产业的进步。
运维市场遭“尴尬”
前期盲目建设成为后续革新阻力
过去几年里,光伏行业一度火爆到极点。在政策驱动下,一些地区的光伏电站拔地而起,甚至不管是否具备建设光伏电站基础与条件,行业呈现出了低水平竞争的“高烧”态势。孟宪淦曾对媒体表示,“过去算是盲目无序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产能过剩的泡沫。现在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逐步要理性发展。”
其实,盲目无序的发展不仅造成了产能过剩的泡沫,还致使光伏电站质量后患无穷。近几年来,光伏电站质量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例如光伏组件多出现热斑、隐裂、功率衰减,电站实地功率预测不准确,逆变器显示屏损坏、继电器故障、脱网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
“‘建维’一体化趋势的出现是企业为解决不合理建站‘后遗症’的必然要求,也是光伏管理模式越发精细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国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产业发展现状也印证了周永的言论。据有关媒体报道,如果光伏项目可长期稳定运行25年,度电成本约为0.76元,净收益可达0.14元/千瓦时;但若运行期限仅为10年,则每千瓦时净亏0.17元。由此看来,光伏电站的质量已经严重制约了光伏电站业主的投资回报率。
为扭转整个光伏产业不良的发展态势,国家能源局在去年实施了光伏“领跑者”计划,开始逐年引导企业提高电站建设标准和技术,今年6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下达2016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2016年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再增8个。这充分显示了国家规范产业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电站质量效益转变,从而实现依靠技术进步降成本的力度。
前期建设决定光伏电站一生。周永表示,光伏电站设计阶段,选择什么样的组件、逆变器在区域的搭配情况等,造就了光伏电站后期的运维难度,尤其是野蛮施工,后期需要维护的工作量特别大。电站建成以后,光伏电站可以说“骨架已固化”,通过智能化软件等辅助手段也仅仅可以提升3%-7%的发电量,从这一层面上讲,电站前期建设也是能否提升光伏后期运维效果的掣肘之一。
“盲目猛于虎,欲速则不达”。光伏电站建设中野蛮施工和盲目扩张的残酷苦果,也反映出光伏运维所面临的“尴尬”局限。不仅如此,这一后果也让试图分食中国光伏运维市场的国外财团无不茫然失措。周永向记者陈述这样一个事实:在国外,光伏电站设计与建设相对规范和标准,电站事故率较低,电站后期运维也有其规律性和可控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光伏电站前期设计和建设的标准并不完善,结果造成后期光伏电站的运维困难重重,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功率预测精准度大大降低,这一切让国外一些运维团队(如曾涉足光伏运维领域的IBM企业)也不得不“知难而退”。
市场混战
技术与服务是竞争主旋律
国家能源局官网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43GW。以运维(数据采集+运维)约占电站成本1%来计算,其现有市场规模已达到34亿元/年(以每瓦成本8元计)。光伏行内行外无不摩拳擦掌,“虎视眈眈”瞄准这块“必争之地”。
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从事光伏运维的企业已经达到了300多家。在光伏智能运维市场的井喷关口,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及通信企业等纷纷跨界联合布局商业化运维模式。例如,阳光电源与阿里云共同签署协议,共同致力于智慧光伏电站设计、建设、智能运维等相关服务,华为与隆基、通威、爱康科技等关于光伏电站智能化领域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谁能够在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取决于运维企业是否能为光伏业主实现电站降本增效的目标。光伏电价下调和补贴‘缩水’已成趋势运维企业能否为电站业主解燃眉之急,这正是‘一决高下’的关键时期。”周永说。
现实情况是,由于目前国内光伏运维水平参差不齐,为业主提供的技术和服务也大相径庭,甚至一些光伏运维人员还扮演着“擦板子”的角色。”周永说,低端故障普通员工就可以解决,但是对于一些高难度的质量问题,就需要技术更精、业务过硬的专业运维队伍。
拿什么去斩获运维市场这块“大蛋糕”?记者采访发现,打磨一流的技术与服务成为了目前企业们最有力的杀手锏。
从技术角度看,以大数据和云中心为支撑,运维企业不断寻求运维技术层面的整合升级,并力争打通电站从设计建设到运营维护每一个环节的“技术经脉”,通过互联网让电站系统的每一台设备“活起来”,并打破不同地形和区域的条件限制。为了提高光伏电站运维效率,快速提升发电量和投资回报率,在2016年上海光伏展会上,记者发现某些运维企业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将智能逆变器、光跟踪系统、清洗机器人、巡检无人机等设备进行了全面整合。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将功率预测、功率控制和分布式综合管理平台、新一代智能光伏电站管理系统等单一产品整合与升级后推出了全新的光伏电站解决方案。
而从服务角度看,目前“托管”与“私人定制”两种服务模式深受市场欢迎。例如,运维企业可以为电站业主搭建一个私人化的运维平台,定制一些适合自身的服务,随时实现操作与管理。当然,电站业主也可以委托运维企业搭建一个运维平台,由企业负责管理。同时,针对现在光伏市场上“一主多站”的情况,电站业主完全可以委托运维企业在电站总部搭建一个云监控系统,实现所有电站的集中监控,既可以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可以提高电站运行效率。
“随着技术的进步,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逃不过一轮又一轮的市场洗牌,那些技术水平低、服务跟不上、资金不足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面临淘汰出局。”周永说。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资源: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