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进行临床诊断,目前还不够准确

    xiaoxiao2021-08-20  176

    人工智能无疑是2017年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对于相对保守的医疗行业来说,人工智能却也快速浸入其中。近日,CCF YOCSEF主办的《人工智能与病理切片诊断专题报告会》在上海召开,医生、AI专家等各路英雄汇集于此,就打造智能医疗产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目前,人工智能诊断是否靠谱?

      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可谓是风生水起,目前医疗机器人已经帮助医生完成了众多的手术治疗和各种诊断,并且在各科目与医生的诊断比赛中几乎完胜,准确率极高。但是,机器人真的已经能够胜任医生的责任了吗?它在临床诊断方面真的靠谱吗?

       “人工智能诊断是否靠谱我不知道,但就Google比赛结果来看,我认为不靠谱。”朱虹光教授调侃道,诊断准确率88.5%是要死人的,被人家打死的,朱虹光教授是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区副主席,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

      朱教授称,若AI系统把润性导管癌2级误诊为1级,治疗方法相差无几,但诊断是否患有癌症,一个都不能错,错一个就是一个医疗事故。“通过人工智能诊断,这件事至少在今天还不靠谱。”

      

      二、人工智能诊断的瓶颈在什么地方?

      人工智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但是还有更多的核心技术问题我们还未能够找到突破口,这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的瓶颈问题。那么人工智能诊断的瓶颈到底出在哪里?便携式医疗仪器嵌入式主板终端产品解决方案。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我认为目前人智能医疗没有好的观察整体。”朱教授举例说,一张切片,第一遍看时判断为恶性,到高倍镜下看局部变成了良性,但最终结论确是恶性的,因为医生判断不是基于细胞,而是生物细胞行为。病理科医生重点要看是低倍镜,因为低倍镜可以看全貌。

      对此,微瞰智能创始人兼CEO李冠男博士说道,算法在不同的尺度下都有相应的处理结果,他们不仅看局部区域,也看整体,“AI只负责把病灶找出来,最终定性是医生做的。”他分享到,目前,公司做的项目更多关注科研,而不是在临床上诊断出什么样的结果。前期处理的数据大部分围绕细胞,后期慢慢转移到整个区域的分析,包括组织区域的纹理变化、对病理科医生的工作产生的影响等。

      病理技术装备专委会常委何金认为,制约人工智能诊断的瓶颈有3方面:一是切片是否标准化:HE切片是病理诊断的基础,要保证切片的厚度、质量和染色的质量,如果标准不统一,最终的结果也是不好的;二是影像的清晰度;三是AI公司应该与病理科医生寻求更加紧密的合作。

      三、人工智能与医疗如何结合?

      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专家朗锐慧康认为,“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一方面人工智能方便了医生对病患的诊疗,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诊疗数据分析的第一人,而医生则作为最后确诊的决定者;同样的在手术方面,人工智能能够为医生手术提供技术支持,如准确显示出病患的受伤部位情况等等。”

      

      对此,朗锐慧康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团队通过人工智能与医学的融合,围绕“物联网+云健康”,打造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数据平台,打通云健康服务全产业链,开创了健康物联网及智慧医疗领域的新蓝海。目前已经帮助众多行业客户快速实现健康物联网应用实施,通过将物联网络与专业医疗技术、无线远程监测完美结合,成功地应用于健康信息化及物联网云健康领域。

      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临床诊断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基层服务条件、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对智慧医学的不断探索,最终使人工智能与医学完美结合,造福全人类,这也是朗锐慧康智慧医疗方案团队孜孜不倦的追求。

      

      本文由朗锐慧康编辑整理(http://www.lrioh.com)(http://www.lrist.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资源:人工智能胃病诊断系统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