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微信成为通讯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新诞生的社交产品就集体往垂直领域方向发展:游戏社交、职场社交、婚恋社交、健身社交等产品层出不穷。然而纵观 2015年 整个国内社交市场依然没有亮点特别突出的产品,而社交产品通病——用户流失严重现象,也依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即时电话,让电话聊天以更加迅速且一对一更加刺激的方式去催熟人际关系成为一部分社交产品新的切入点。类似的产品有比邻、陪我、听说、语玩等。究竟谁能成为社交产品中的大咖,还有待观察。
近日陪我向 36 氪表示,他们在 2015年 下半年获得了 6000 万人民币的 A 轮融资,其中信中利领投,IDG、清控科创、中科资本、时尚集团跟投。
陪我诞生于 2014年年 底,是同道大叔开发的产品,后来被锐波集团买过来,并进行了后续的版本的改造和内容更新。陪我的创始人兼 CEO 孙宇晨表示:“现在同道依然是陪我的顾问。”
与比邻在外观上有些类似,页面底部由四部分构成。点一下电话按钮,就开始匹配异性聊天者,并开始 3 分钟的试通话。如果双方想继续交流,加为好友后即可进行后续沟通。不想交流,就直接点换人按钮。“我们认为判断一个社交软件好坏最主要的标准就是认识一个陌生好友的速度。” 孙宇晨说。据陪我方面透露,匹配的速度可以达到 3-5 秒。
匹配的逻辑是什么?每一个注册者都会有一个 50 分的声望,根据声望值,匹配相对应的聊天者。因为女性在社交产品中的稀缺性,所以在给女性匹配聊天者时会优秀匹配 “优质” 男性,而且女性还可以根据星座选择聊天对象。具体声望值的获取有相应规则,见下图。
匹配的效率和精准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为了将匹配做的更加智能化,在后期,陪我将根据用户手机型号、用户手机里安装的其他 APP 等对用户进行评估。也就是说,未来用户注册后,不会都是 50 份声望值了。
除了电话这一功能,陪我上还有发布个人状态,类似于朋友圈的功能以及群聊的功能。这些功能让沟通从声音拓展到个人形象,到生活各方面,进一步加深社交。“但是我们并不希望将线上社交向线下转移”,孙宇晨透露,“目前陪我上的用户大多不愿意将关系转移到微信、Facebook 等熟人社交领域。”
陪我产品经理大蒜也对 36 氪表示,“陪我就是 90、95 后们发掘和展示自己第二人格的地方,如果将关系转移到熟人社交领域,那么这种人格就会逐渐丧失。”
与其他社交产品不同的是,陪我第一批种子用户基本上靠同道大叔微博免费获得的。后期又进行了两轮比较大的推广,一次是付费微博推广,赢得 50 万左右用户;一次是陪我连续推出了三部微电影,吸引了 50-100 万的用户;再有就是孙宇晨在参加各类演讲等活动时的推广以及用户间的二次传播,口口相传。
当然,陪我也避免不了用户流失的问题,为了增加用户黏性,陪我现在推出两大功能。
第一,陪我 FM,前期由陪我员工录制,后期希望广大用户自行录制自己产生内容。用户是否愿意制作,还有待观察。
第二,群聊功能。陪我让设计师开发了各种好玩的表情做红包封面,让发红包同时还能传达各种情绪。此举主要为了黏住陪我上的女性用户。其中群红包贡献了三分之一产品上的流水。
由于用户可以设置付费聊天,0.1-9.9 元不等。据说排名靠前的用户可以达到轻松过万的成绩。因此陪我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对产品上产生的流水进行收取佣金。大概在 5%左右,而这个数字在直播类社交产品上可以达到 20%左右。
据陪我方提供的数据,目前陪我上有 400 万注册用户,主要为 90 后 95 后的学生,其中海外留学生占到 10%,日活跃 25 万左右,日增 2 万人,平均每人每天发起 50 次通话,平均每通话 2 分钟。2016年 一年陪我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提升付费用户比例,而是提高用户匹配的智能化。
虽然陪我方面透露平台上男女用户比例是 1.9:1,但是根据 36 氪作者的试用,女性用户依然比较稀缺,部分声望值不高的男性用户要等很久才能匹配到女性聊天者,可能会影响到用户体验。被调查的一些女性用户也有不少卸载的经历,原因无外乎聊天对象不和心意,被骚扰或者没意思等。重装回来的原因也多为假期太过无聊。因为陪我用户主要为学生,且客单价最高不到 10 元,这一用户群体能贡献的流水有限,即使目前达到 2000 万流水才能贡献 100 万的营收。未来陪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语音社交模式也还需要再探索。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