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3月19日报道,昨日下午,第二届中国金融启蒙年会在北京举办。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全球知名经济学家、GBBC首席经济学家Hernando de Soto,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Niall Ferguson,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新金融 新生态》作者霍学文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
其中,霍学文指出,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去中心化等特点降低了金融成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需要明确的规则与规范。
霍学文
以下是霍学文演讲实录,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现阶段全球掀起了区块链研究热潮,很多国家的政府、大型金融机构都期待在这一轮技术大潮中占得先机。金融机构都在加班加点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是金融科技重要的底层技术,应用场景也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积极鼓励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引导区块链走上健康的轨道。
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不可篡改、全程留痕等特点,已成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底层技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2015年以来,我国对区块链技术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步展开。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支付领域
国际上较早的一个商业应用就是瑞波(Ripple)系统。成立于2012年的Ripple基于区块链(分布式账簿记账)技术,主要为商业银行提供跨境支付服务。此系统主要是针对跨行国际支付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银行支付体系中,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高、收费比较贵、时间比较长等问题。
数字货币的研究逐步走上快车道。目前数字货币研发已经得到美、英等多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高度关注数字货币发展,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征信领域
区块链技术特点有利于低成本地解决金融活动中的信任问题。信任是金融活动的根基,金融活动的监管,包括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征信体系建设等都是为了解决信任问题。信任问题是一直金融领域不可回避的一个难题,整个社会都在积极推进征信体系的建设,区块链技术的逐步成熟创造了一个用共信力来解决信任问题的良好路径。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征信的一个底层技术,在信用领域和征信领域可以做越来越多的应用。
交易场所
传统监管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交易场所的风险需要高度重视,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区块链技术可以推动交易场所进一步的做到开放、共享、不可篡改,尤其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把社会上的很多交易活动纳入规范和监管。
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去中心化等特点,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和高效,降低了成本,但同时也需要明确的规则与规范。
一是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缺陷。
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技术上仍存在瓶颈。部分交易平台比特币被盗的事件,暴露了区块链现有技术结构存在的缺陷,包括智能合约编程漏洞、交易系统漏洞和记账系统漏洞。另外,也存在计算速度相对较慢、存储空间不足等的缺陷。二是区块链的应用场景还没有统一标准,缺乏成熟案例,监管法规相对滞后等,这些都需要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二是区块链货币应用平台风险隐患突出。
目前,有些人用区块链技术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所谓“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等被广泛应用,这种“币”并不属于货币,仅是一种虚拟商品,依据特定算法产生,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缺乏公信力。不少不法分子假借区块链概念造出的虚拟货币只是一种传销物品,更多体现的是庞氏骗局的特征,比如已经被曝光的百川币、摩根币等,投资者对此须加以明辨。
当前网贷行业迅速发展,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风险不断积累。目前,对P2P网贷机构,现有监管手段已无法动态实时掌握监管对象的交易情况,不利于及时发现、化解行业风险。
我局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的做法是,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基于分布式存储、加密计算、交叉比对验证等技术特点,构建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监管系统。系统实现了产品实时登记、信息及时披露,可以对接银行存管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安全性可以高效交叉验证。在实现有效监管的同时,向网贷平台提供黑名单共享、业务数据修改留痕、引入银行和行业协会等相关方共建等增值服务,有效降低平台经营风险和风险交叉传导。
总之,从长远来看,区块链技术应用还具有广泛前景,区块链时代做好传统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和金融监管服务,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通过金融科技为金融和经济服务将是大势所趋。
本文作者:温晓桦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原文链接
相关资源:七夕情人节表白HTML源码(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