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人脸识别原理及算法——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研究》一书中的第5章5.3节 人脸局部特征探测,作者 沈理 , 刘翼光 , 熊志勇,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5.3 人脸局部特征探测人脸识别原理及算法——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研究如同5.2.4节、5.2.5节中人脸图像的尺度探测、平面旋转角度探测以及深度旋转角度探测一样,可利用PCA方法来探测人脸图像的局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部等。为此,必须事先定义这些特征的模板。
定义5.3: 给定M幅正面人脸图像,从每幅图像中提取眼睛区域,形成眼睛图像集合,然后利用PCA方法得到眼睛图像集合的特征向量mu _E^1 ,mu _E^2 ,…,mu _E^M ,则由这些向量组成的空间Omega _E 称为眼睛模板。同时还可给出模板的阈值Theta _E ,一般Theta _E 是根据实验结果事先确定的。
同样,还可相应地定义鼻子模板(Omega _N ,Theta _N )、嘴部模板(Omega _M ,Theta _M )、局部脸模板(Omega _{LF} ,Theta _{LF} )等。各局部特征区域的选择如图5-16所示。
图5-16中方框内表示相应的局部特征区域,框内的十字交叉线的交点为方框的中心点,其中眼睛区域的中心为两眼瞳孔处,鼻子区域的中心取为鼻尖处,而局部脸区域的中心也取在鼻尖处。这里没有采用嘴部区域,这是因为在所有这些局部特征中,嘴部特征是最不稳定的。
5.3.1 逐步求精定位法进行人脸局部区域的探测可以用全局求精定位法,即在整个图像范围内查找眼睛区域、鼻子区域及嘴部区域等;另外也可以采用逐步求精定位法,即先从一背景图像中将人脸区域查找出来,然后将人脸区域作为背景,将眼睛区域、鼻子区域及嘴部区域等局部区域精确地探测出来。
由于逐步求精定位法利用了人脸各局部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大大地缩小了探测范围,并使定位精度也得到提高。因此,这里使用逐步求精定位法,具体算法如下。
① 在待识人脸图像处取一待测人脸区域大小的矩形{rm O}(x),如图5-16(d)所示。
② 利用式(5-2),将O(x)向相应的人脸特征空间Ω投影,得到投影系数varpi _i 。
③ 利用式(5-1),计算O(x)的重构图像O^{rec} (x)。
④ 利用式(5-3),计算重构误差varepsilon (x)。
⑤ 判断是否所有位置都探测完,否则,取另一位置处的矩形区域O(x'),转到(2)。
⑥ 取重构误差最小处的矩形区域作为待测人脸区域。
⑦ 在已得到的人脸区域内,探测其他人脸特征,如眼睛区域、鼻子区域以及嘴部区域,具体探测过程同上。
⑧ 结束。
具体进行探测时,由图5-16(d)可见,局部脸区域的中心点又是鼻子区域的中心点,故鼻子区域可直接得到。
5.3.2 实验为了测试人脸特征探测的准确率,这里使用来自ARPA/ARL的FERET人脸图像库进行实验,这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样本图像,不像MIT的人脸图像库中只有16个样本。这里采用了145个人脸样本,每个样本取两幅图像,分别称为fa及fb,共有290幅。这两幅图像间尺度、姿势都大体相同,仅光照及表情有些变化。
实验中取46幅fa人脸图像作为训练样本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首先手工提取眼睛区域、鼻子区域及局部脸区域,得到相应的特征区域集合,并利用PCA方法,得到相应的局部特征空间,称为特征眼空间、特征鼻空间及局部特征脸空间,其中局部特征脸空间如图5-17所示。实验过程如5.3.1节中所述。根据上述思想,共进行了4组实验。
实验5.24:使用训练样本作为测试图像。① 训练样本取46幅fa图像,测试图像同训练样本。
② 实验过程为探测人脸局部区域、眼睛区域及鼻子区域的位置。实验结果见表5-5第二列。
实验5.25:使用训练目标的另一样本作为测试图像。① 训练样本取46幅fa图像,测试图像为训练目标的另一样本图像,为46幅fb图像。
② 实验过程为探测人脸局部区域、眼睛区域及鼻子区域的位置。实验结果见表5-5第三列。
实验5.26:使用非训练样本作为测试图像。① 训练样本取46幅fa图像,测试图像为库中其他目标图像,取99幅fa图像。
② 实验过程为探测人脸局部区域、眼睛区域及鼻子区域的位置。实验结果见表5-5第四列。
实验5.27:使用非训练样本作为测试图像。① 训练样本取46幅fa图像,测试图像为库中其他目标图像,取99幅fb图像。
② 实验过程为探测人脸局部区域、眼睛区域及鼻子区域的位置。实验结果见表5-5第五列。注: 探测准确与否是指与实际位置相差不超出5个像素点由表5-5可以看出,使用PCA方法对于人脸各局部特征的探测准确率是较高的,尤其对于非样本图像特征的探测也是较高的。这说明所取的局部特征向量受训练样本效应的影响较小,如果将训练样本扩大,特征探测准确率还将有所改善。
图5-18所示为一特征探测例子,其中图5-18(a)为测试人脸图像,图5-18(b)为特征探测结果。
同样还可构造旋转人脸图像特征模板,对旋转人脸图像局部特征进行探测,图5-19给出一旋转人脸特征探测例子,其中图5-19(a)为测试人脸图像,图5-19(b)特征探测结果。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不代表异步社区观点。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