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业启示录写此书的想法来源于当下大部分创业书籍都只关注北美公司这个事实。而当我读完那些书时,便想知道,如果换做欧洲的创业者及其公司又将是怎样一番不同的景象呢?其实,介绍欧洲北美之间差别的书已是屡见不鲜,特别是比较与美国的差别的书。但相比之下,在欧洲创业与在美国创业真的会有那么多不同吗?
本书是第一本向读者展示欧洲创业者创业故事的书籍;与介绍美国创业的《创业者》相比,我们会发现两地创业所具有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创业者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相同点,但是环境的不同,使得创业者在创立与发展公司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编写此书过程中,作者发现不同故事所具有的相似模式。其中一个模式便是,由于本部市场的狭小,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希望在全球市场上为公司注入资金。有些公司决定利用贴牌策略扩展业务,其他公司则选择更换平台或募集更多资金,但所有公司都认为只有定位于全球,才能取得成功。例如在iPhone流行之前,Shazam的崛起就是运用贴牌策略来帮助它在全球取得快速发展。
第二个模式就是许多创业企业的理念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未曾改变,或者,有的企业虽保留最初的想法,但运作方式却有变化。例如Fon的创立与发展,企业目标一直都是一致的,但是却先从NGO转为硬件卖家,后又转为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合伙人。同样的例子还有Yandex,它是继Google之后,在NASDAQ首次公开募股获得最大融资值的企业巨头,而它在起步时主要做DOS系统下的圣经搜索算法。
我在访谈中注意到了另一个模式,那就是创业者都将公司定位为国际公司,而不是法国、意大利或英国公司等等。此外,创业者都清醒地认识到在硅谷立足的种种优势;都要将目标集中在盈利上而不是扩展上;虽然在欧洲融资要比在美国花费两倍的时间,但是总会有足够的钱提供给适合的团队与企业。
很多读者会发现,仍有很多非常知名的欧洲成功创业故事没能收录到本书中。其中原因各异,但是在写书过程中的一个意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发现不同欧洲国家之间原来存在着那么多差异。卡巴斯基(Kaspersky)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俄罗斯公司,就在我联系他们商讨访谈事宜的时候,公司其中一位创始人的儿子竟遭遇绑架。当我得知此事时,内心十分不安。我的国家不曾听说有这种事情发生。这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同在欧洲,国与国之间仍是截然不同的。值得庆幸的是,一切都好,在警察的介入下孩子成功获救。但是这次意外让我真正意识到为什么有些创业者不愿意再抛头露面,吸引更多的目光。
欧洲有很多成功的创业企业,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创新基地,这点有利有弊。欧洲市场是分散的,客户、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来自不同行业,说不同的语言,见面场合多样。但这种分散性也缔造了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国际眼光,即对收益的明确追求,因为本国缺乏现成的投资和组织紧密的创业团体来支撑。目前,因为有了像Seedcamp和Startupbootcamp这样的创业项目,以及像LeWeb这样的活动,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日益紧密。
本书访问的很多创业者做成了一件件“不可能的事”。他们一路走来,令整个行业日新月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人都是满怀热忱地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并不企图快速发家。在有些访谈中,你会发现多数人在成功之前也花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弯路。如果要总结出这些创业者所具有的独特品质,那便是即使事与愿违,他们仍无怨无悔,不断前进,将见解与热情付诸实践。毅力与适应力,是书中很多创业者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我希望当你读完本书,能够明白在欧洲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创业成功。除此之外,我希望你能对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创业有更多自己的理解。尽管本书中的创业者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是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们也曾经疑虑和失败过。也许本书能给你些许启发,或者它会让你心头一震:“是的。创业,我也可以!”。
第1章 乔斯·怀特第2章 克里斯·巴顿、菲利普·安格布瑞希、迪拉伊·慕克吉、艾弗里·王第3章 拉尔斯·欣里希斯第4章 伯纳德•利奥托德第5章 伊恩•多兹沃斯第6章 贾科莫•佩尔蒂•吉列索尼第7章 奥利弗•波伊特雷第8章 理查德•莫罗斯第9章 弗利克斯•哈斯第10章 彼得•阿尔瓦伊第11章 索尔•克莱因第12章 鲍里斯•维尔德汉森•冯•让丹第13章 乐施玛•索霍尼第14章 伊利亚•塞加洛维奇第15章 理查德•琼斯第16章 亚里克斯•法赛特第17章 马丁•法萨夫思奇第18章 布伦特•霍伯曼第19章 卢瓦克•勒默尔第20章 埃里克•瓦赫福斯
相关资源:敏捷开发V1.0.pptx